首席教师
首席教师
发布于 2024-04-22 / 71 阅读
0
0

社工综合-第一章:社会工作的内涵、原则及主要领域(三)

本节的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领域属于必考点,主要考查方向:每个工作领域的服务对象和特点。

快捷导航: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一、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领域 ★★★

---- 考情分析 ----
考查年份:2015~2020年,2022~2023年均考查过,属于必考点,每年会出1~2道单选题或多选题。主要考查方向:每个工作领域的服务对象和特点。

(一)儿童及青少年社会工作

国际上的儿童服务是指对幼儿、少年和青年的社会工作,是为了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进行的福利服务。儿童社会工作包括对弃儿、流浪儿童、残疾儿童、童工的救助,对受虐儿童的援助,对儿童受教育权的保护,对沾染不良行为的少年儿童的帮助等。

(二)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是对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及精神关照、支持老年人正常生活。主要包括老人救助及福利、老人家庭服务、医疗保健服务、老人的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老人发展服务、老人社会参与等。

(三)妇女社会工作

妇女社会工作主要包括维护妇女权益、促进女性发展。即帮助女性解决她们面临的、阻止她们正常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四)残疾人社会工作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针对残障人士开展的康复服务。康复服务包括物理治疗精神康复71UP注:仅残疾人才有康复服务),旨在提高残障人士的机能,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帮助他们参与社会生活、融入社会

(五)司法社会工作

司法社会工作是司法社会工作者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在司法、禁毒、信访领域,特别是在为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对象及边缘青少年等特殊群体提供心理疏导、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等方面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

在司法社会工作中,矫正服务占据重要地位。矫正社会工作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对罪犯、有犯罪危险的违法人员吸毒人员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修正其行为模式以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服务。

(六)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是改善优抚安置人员的生活,促进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增进其福祉的活动。主要包括优抚医院社会工作、光荣院社会工作、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军休社会工作、烈士褒扬社会工作和军供社会工作。

(七)减贫社会工作

减贫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参与反贫困行动,与贫困群体及其他方面人员一起,缓解、减少乃至使贫困群体脱离贫困的行动。

(八)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社会救助是指政府或社会服务机构对经济匮乏从而物质生活面临危机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社会救助社会工作除了向困难人群发放金钱和物资,还提供政策的心理的帮助

(九)家庭社会工作

(1)家庭社会工作以家庭整体为对象,对家庭因社会或家庭成员方面的原因陷入困境所进行的专业的支持性服务。主要内容包括:提供物质性的服务,协助家庭生活有序运转;提供法律及心理援助,增强家庭的应变能力;开展教育与培训,提高家庭整体素质;链接资源搭建网络,促进家庭增权与发展等。

(2)当因社会与经济变迁使家庭的正常生活遭遇困难进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或者夫妻不睦亲子关系紧张失业疾病迁移以及单亲等原因出现较严重问题时,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家庭解决困难和问题,促进家庭和谐

(十)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的对象包括由于家庭、人际交往以及学习适应方面出现问题的学生、在学业上会遭遇很大困难,甚至会影响学业正常进行的学生等。学校社会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式。

(1)治疗型学校社会工作。治疗型学校社会工作是针对“问题学生”失常的心理和行为而开展的工作。

(2)变迁型学校社会工作。变迁型学校社会工作是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剧烈变迁而开展的工作,包括生活辅导、学业辅导和就业辅导等。

(3)社区—学校型学校社会工作。社区—学校型学校社会工作把社会工作延伸到学校外的社区,包括联系学生家长、支持学校的政策、实现家—校沟通、促进学校教育、对离校学生提供追踪服务、开展社区教育,以利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等。

★★★注意区分三种学校社会工作类型。考查形式一般是给出案例,选择体现了治疗型(变迁型、社区—学校型)学校社会工作的是哪一项,或者给出案例,判断社会工作者展开的工作属于哪一类型的学校社会工作。

(十一)社区社会工作

(1)工作对象:社区社会工作是以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

(2)工作类型:城市社会工作和农村(乡村)社会工作。

①城市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居民面临着工作和学习高度紧张、城市重建以及大量外来人口流入等问题,这些问题使他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了一些消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建设来解决相关问题,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②农村(乡村)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与其他方面的专家以及当地政府、居民一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教育和卫生发展以及社会资本建设。

(十二)医务社会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首先是针对患病者进行的服务工作。包括医疗、卫生、保健等方面(帮助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促进患者与医生的良好合作,也可以有效链接医疗资源等)。

(十三)企业社会工作

(1)企业社会工作通过辅导、服务和改善劳动关系(劳资关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2)企业社会工作通过帮助改善工作条件、职业生涯设计等方法提高职工的积极性。

初级要点:
(1)这是指在企业中开展的社会工作,也称为工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服务,改善职工心理状况、工作条件和待遇,协调管理层与职工间的沟通问题,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2)存在问题:包括 劳动条件、劳动关系(劳资关系、职工之间的关系)、工资待遇、职工心理 等。
(3)服务方向:包括 提高职工职业技能、改善领导层与职工的沟通方式、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帮助职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等。

二、 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

---- 考情分析 ----
本考点在近几年考试中暂未考过,考生了解即可。

(一)从贫困群体到有需要人群

(1)贫困群体。如处于极度贫困和处于严重困境中的老人、残疾人、孤儿等。

(2)有需要人群。遭遇生活困难而不能自拔的人群,如在学习中遇到挫折的学生、在婚姻家庭方面陷入困境的人、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人等。

(二)从关注社会问题到关注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工作既关注社会问题,也关注各类社会群体的正常需要的满足以及人们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

(三)社会工作服务的新领域

社会工作的新领域主要包括:

  1. 就业促进工作;
  2. 减灾社会工作;
  3.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
  4. 发展性社会工作。

初级要点:

  1. 社会工作深入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
  2. 社会工作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工作以服务困弱群体、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使命,在参与促进共同富裕中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知识拓展】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的社会工作在新发展阶段得到了新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系统论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二十大报告还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做出战略部署。这些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3. 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乡镇(街道)社工站要把握专业化、高质量发展方向,聚集重点人群,发挥专业优势,加大人才培养,规范机构建设,强化督导支持。

补充

一、十四五规划

原文: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
第五十一章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第一节 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健全党组织领导、村(居)委会主导、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基层社会治理框架。依法厘清基层政府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权责边界,制定县(区)职能部门、乡镇(街道)在城乡社区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制度,实行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合理确定其功能、规模和事务范围。加强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建设,完善村(居)民议事会、理事会、监督委员会等自治载体,健全村(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化渠道。

第二节 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

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提高城乡社区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管理能力。推进审批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向基层延伸,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就业社保、养老托育、扶残助残、医疗卫生、家政服务、物流商超、治安执法、纠纷调处、心理援助等便民服务场景有机集成和精准对接。完善城市社区居委会职能,督促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履行职责,改进社区物业服务管理。构建专职化、专业化的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

第三节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

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全面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培育规范化行业协会商会、公益慈善组织、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加强财政补助、购买服务、税收优惠、人才保障等政策支持和事中事后监管。支持和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搭建更多志愿服务平台,健全志愿服务体系。

...

重点

第二节

  1. 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提高城乡社区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管理能力。
  2. 推进审批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向基层延伸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推动……纠纷调处、心理援助等便民服务场景有机集成和精准对接。
  3. 完善城市社区居委会职能,督促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履行职责,改进社区物业服务管理。构建专职化、专业化的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

第三节

  1. 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全面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2. 培育规范化行业协会商会、公益慈善组织、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加强财政补助、购买服务、税收优惠、人才保障等政策支持和事中事后监管。
  3. 支持和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搭建更多志愿服务平台,健全志愿服务体系。

二、伊丽莎白济贫法

(一)伊丽莎白济贫法的概念

  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伊丽莎白济贫法是英国历史上颁布的第一部关于社会救济的法律。伊丽莎白济贫法正式承认政府对济贫负有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成为各国现代社会救济事业的开端。因此也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

(二)伊丽莎白济贫法的提出背景

  16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及圈地运动导致农村破产,迫使众多农民背井离乡沦为流浪汉,失业现象日益严重,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受到贫困问题的严重挑战。

  为了应对与这一挑战,英国政府于1601年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福利性质的法案,史称伊丽莎白济贫法。该法令推动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制度化发展,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和救济工作方法,国家救助工作制度逐渐具体化与法制化,推动了英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三)伊丽莎白济贫法的内容

  1. 规定每一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
  2. 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
  3. 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劳动,不得行乞游荡,以工作换取救济(这可看做以工代赈的发端)。教区设贫民习艺所,配给原料及工具,强迫有劳动能力者从事生产。
  4. 对不能工作的贫民,如患病者、老人、残疾人,实行救济。救济工作分院外与院内两种。对有家庭者给予家庭补助,使其回家从事生产(院外救济);对无家可归者实行院内救济。
  5. 规定人们对贫穷亲属负有救济的义务。教区即公共救济机构仅在贫民无法从其家人或亲属处获得帮助时,才给予救济。

(四)伊丽莎白济贫法的意义

  1. 指出了政府对社会救助负有责任,并应当直接参与社会救助的组织工作;
  2. 确定了助人自助的观念,要求有劳动能力的乞丐从事劳动;
  3. 规定了由专业人员从事济贫救助工作,这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奠定了基础;
  4. 济贫法的提出,为院外救助提供了新思路。

评论